利来w66-w66利来
利来w66-w66利来 > 本院刊物 > 北京社会科学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党史学习专题】

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和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及经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20216月召开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暨党史学习教育高端论坛”,邀请了叶小文、李君如、李忠杰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及现实问题进行了研讨。研讨会议题广泛, 成果丰硕,专家学者们思想深邃,观点深刻,给人以启发。本刊特整理专家学者们的发言,以飨读者。

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永葆党的先进性…………………………………………叶小文(4)

“党的初心”对于党史和党建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李君如(6)

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韧劲………………………………………………………李忠杰(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叙事的多维视角………………辛向阳(1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反思…………………………………吴潜涛(15)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杨凤城(18)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党史学习研究的三个重点问题……………………张  (22)

党史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唐立军(23)

 

【党建政治研究】

网络时代政党话语建构的适应性探索…………………………………………张文雅(25)

[摘要]认为网络时代话语生态环境的权威政治解构化、政治空间透明化、个体自主能力强化、政治话语消解化对政党话语建构提出了全新要求。执政党需要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受众、话语媒介在编码环节、输出环节、接收环节和反馈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中,探寻和把握网络时代党的话语建构的内在逻辑及其运行规律。从提升话语主体、丰富话语内容、优化话语表达、共情话语受众、融合话语媒介五个方面探索了政党话语建构的适应性路径,以提升党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话语;网络时代;适应性

 

“公意”与“美德共和国”——论卢梭对“政治正当性”的探讨…………………………………………李永刚(37)

[摘要]认为卢梭以自由为根基来论证政治的正当性;人是自由施行者,其本性就在于意志自由,但从自然状态进入政治社会,人失去了天然的自由而陷入了专制。正当的政治体就是以“公民自由”代替天然自由的政治体。个人有自我意志,政治体作为一个公共人格,同样有其意志,即“公意”。根据立法者的指导而形成的公意,本质上就是个人意志,因而,个人意志服从公意就是公民自由,实现了服从与自由的统一的正当的政治体就是“美德共和国”。但公民自由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立法,只有超越于公民自由之上的哲人自由才是完全的自我立法,因而,政治正当性的源泉在于自由,在于公民自由,更在于哲人自由。具有完全正当性的政治体是宽容哲人存在的美德共和国。

[关键词]公意;政治正当性;美德共和国;公民自由;哲人自由

 

【文史哲学研究】

论“九流十家”的建构历程——从《天下》篇到《汉志》…………………………………………………吴剑修(46)

[摘要]《汉志》的“九流十家”之说深刻影响着历代学者对先秦学术思想的理解,但这一观点却并非是对先秦思想的忠实还原,而是基于其时代思潮与自身学术立场所作的理论建构。先秦学者多以人论学而不称家派,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始以家论学,将诸子分为六家,并欲以道家统摄诸子。《汉志》又扩展为“九流十家”,将司马谈口中的“道家”降格为“杂家”,并以六艺统摄诸子,以“诸子出于王官”说为其羽翼。然据《庄子·天下》篇所论,六艺与诸子并非相互统摄的关系,由此可见《汉志》“以六艺统诸子”的观点是基于其时代立场所作出的理论建构。

[关键词]九流十家;《汉志》;《天下》篇;诸子出于王官;以六艺统诸子

 

明清时期太湖小船渔民信仰研究………………………………………………王  (56)

[摘要]考察了明清时期太湖小船渔民宗教信仰的历史。结果显示:小船渔民信仰天主教既有世俗化的社会因素,也有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孤独心灵需要慰藉的精神因素。当天主教在华势力逐渐坐大时,为了维持皇权统治的格局,帝国的政策经历了从包容利用到紧缩限制、再到全面禁止的过程。然而,渔民教徒的信仰立场和认同倾向却出现了悖反帝国伦理—宗教的情形,进而与传教士一道形成了信仰共同体。这种张力真实反映了处于社会“底边”的渔民群体在精神层面上的潜藏意图和无声力量。太湖小船渔民信仰天主教的案例,既呈现出明清时期天主教在华传教的历史图景,也展示了帝国、天主教与渔民三者之间日常互动关系及“底边”群体的生存逻辑与生命意义。

[关键词]太湖渔民;天主教;利玛窦;江南宗教;礼仪之争

 

清代近支宗室赐名考论…………………………………………………………王学深(65)

[摘要]认为清代近支宗室赐名制度经历了由前期向后期的发展、完善与常规化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嘉庆朝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时期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颁布的诸多谕旨,均体现了嘉庆帝意在加强对宗室管控、凸显皇权威严、区别宗室亲疏,从而实现近支宗室赐名常规化的用意。至道光、咸丰朝后,近支宗室赐名进一步规范化,康乾时期诸多赐名“不规律”问题得以纠正。与之同时,近支宗室范围也逐渐从清前期的圣祖系和高宗系向清后期仁宗系转移,并沿用至清朝覆亡。

[关键词]清代;近支宗室;赐名;嘉庆朝;常规化

 

【法律教育研究】

共享经济中区块链应用风险的法律规制——基于公主体与私主体的合作规制模式……………………………………杨尊源(75)

[摘要]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畅通信息共享渠道、提高网络运营系统安全、降低运营和交易成本等方式弥补共享经济发展困局,并在共享经济中的数据共享领域、知识技能共享领域和信用体系建设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区块链应用于共享经济会出现共享经济风险和区块链风险的双重风险叠加,具体表现为监管失灵风险、平台弱化风险、数据权属风险、信用修复风险和技术限制风险。共享经济中的区块链应用风险法律规制需要在鼓励创新和包容审慎的法律规制原则指导下,依靠公共规制机构的强制性与禁止性手段和共享经济平台及其协会的自治能力来实现,并运用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标准评估法律规制绩效,同时注重区块链技术规制与规制区块链技术相协同。

[关键词]共享经济;区块链;应用风险;合作规制

 

大学治理的伦理建设路径初探…………………………………………………周廷勇(87)

[摘要]认为大学治理是集政治、科学管理和伦理于一体的复杂问题;伦理是大学治理的底色,认为大学治理需要伦理道德引领。大学治理的伦理建设首先要将“法治—德治—真理—幸福”塑造为大学的伦理价值目标体系;其次,要推进大学治理的主体伦理建设,构建大学内部治理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确立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统一关系,保证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大学决策;再次,要加强大学治理的制度伦理建设,将制度建立在公义基础上,促进大学成员的互信与合作;最后,要以关系理性的思维方式建构大学治理的价值规则,在多元价值之外创造通用的、公共的价值,推进大学的公共价值治理。

[关键词]大学治理;伦理目标;主体伦理;制度伦理;公共价值治理

 

【社会人口研究】

新发展格局与京津冀都市圈化发展的构想………………………………孙久文  高宇杰(95)

[摘要]结合双循环战略产生的现实背景和都市圈的发展特点,研究了都市圈对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产业转移及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采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分析方法,计算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内部经济联系情况,对比分析了三大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研究认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就,然而与其他地区相比,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结构仍然有待优化。在此基础上,设想将京津冀城市群划分为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三个都市圈,并进一步分析了三个都市圈未来发展演化的方向。最后,为“十四五”时期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化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都市圈;京津冀协同发展


论新业态领域中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张丽芬(107)

[摘要]新业态领域中的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政治安全风险、金融安全风险、社会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和身心健康风险。引致新业态领域社会风险的成因在于:一是法律法规供给不充分,职能部门执法权受疑;二是犯罪证据取证难度高,涉案资产处置效率低;三是监管主体责任欠清晰,部门协同监管不到位;四是市场主体缺乏自律性,社会责任意识较淡薄。要有效治理新业态领域中的社会风险,就必须要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前提下,建设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风险治理共同体。一是要完善新业态法律法规,推进新业态风险法治;二是要创新追赃挽损方法,提高资产处置效率;三是要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四是要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大违法打击力度;五是要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打造多元共治格局。

[关键词]新业态;社会风险;风险治理共同体

 

中国老年人死亡质量的研究现状与政策应对……………………………宋靓珺    (119)

[摘要]利用2002-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微观层面老年人死亡质量的现状,结果显示:接近四成的老年人在痛苦中离世,超过八成的老年人临终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接近九成的老年人临终前由家庭成员而非专业人士提供照料。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我国在宏观政策和公共服务层面亦存在着安宁疗护服务缺位、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生死教育缺失等发展短板。最后,借由深入剖析中国传统哲学和独特文化对死亡的阐释,提出了本土文化背景下提高老年人死亡质量的若干政策思考,以回应深度老龄化引发的全新社会形态和广大老年群体对“优生优逝”美好生活的切实诉求。

[关键词]老年人;死亡质量;生死哲学;传统文化;政策应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