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w66-w66利来
利来w66-w66利来 > 本院刊物 > 北京社会科学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党史学习专题】

对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特殊认识主体的考察…………………………………………陈 ()

[摘要]毛泽东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一文中,将阶级明确界定为一个认识主体。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自为的阶级的代表,遵循着统一的认识原则,形成了有效的认识方法,并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认识一切问题,使自身形成为一个特殊的认识主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提升认识自觉,强化自身的认识主体功能,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认识主体;实践;认识自觉

 

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相对贫困治理……………………………………韩   魏则胜()

[摘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劳资关系、剩余价值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形成根源、破解途径和目标指向。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通过梳理我国扶贫历程的阶段特征和政策演变,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更加注重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及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为我国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可行思路:发挥制度优势,建立长效机制;多维发掘生产力,推动“造血”式扶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精神脱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贫困治理

 

建党百年农村贫困治理的嬗变逻辑与启示……………………………………………蔡玉梅()

[摘要]建党百年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经历了战争时期的“均分式”贫困治理、建国后的“合作式”扶贫救济、改革开放后的“普及式”扶贫开发及新时期的“靶向式”精准扶贫四个发展阶段,蕴含着从身份管理到情感治理的嬗变逻辑。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情感治理方式,以高质量发展寻求获得感;完善情感评价体系,建立提升获得感的长效机制;啮合民众内生动力与外部助推力量。当前,要积极构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具有主动性、多元性和可持续性的后扶贫攻坚时代的农村贫困治理体系。

[关键词]建党百年;农村贫困治理;情感治理;获得感长效机制

 

【文学历史研究】

论影片《桃花泣血记》的多重张力扭结…………………………………………………周仲谋()

[摘要]认为1931年由联华影业公司摄制出品、卜万苍编导的电影《桃花泣血记》,既有着对中国电影本土化、民族化的尝试,又蕴含了追求爱情婚姻自主、争取女性自由解放的现代启蒙思想,并流露出同情底层民众、批判贫富差距的进步阶级意识。多重张力的相互扭结,使《桃花泣血记》成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个独特的电影文本,带有20世纪20年代旧式市民电影向30年代新兴左翼电影过渡的痕迹。影片中隐含的现代启蒙思想和进步阶级意识,为卜万苍后来执导《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黄金时代》《凯歌》等左翼电影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桃花泣血记》;民族色彩;启蒙思想;阶级意识

 

论《昔昔春秋》的戏编、奇构与“中体日用”…………………………………………倪晋波()

[摘要]《昔昔春秋》是日本江户中期名儒中井履轩根据中日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汉文小说。其在“追随汉本土文学”的过程中,凸显了“中体日用”的特征:以中国经注的体制,重构民族故事;以中国文史的内容,敷衍遗逸意蕴;以中国儒学的价值,规讽当世教化。该文不惟是中井履轩“克肖盲史”的戏编和奇构,也是其独特的知性转换的文学呈现,更是日本汉文学史上别具“中国特色”的妙品。

[关键词]中井履轩;《昔昔春秋》;“中体日用”;日本汉文学

 

秦简牍所见居赀赎债问题再探…………………………………………………………刘  ()

[摘要]秦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赀罚非常普遍,从而使广大贫民阶层构成了最广泛的居赀来源。秦的各种赎罪名目有官定的赎金标准,居赎通常比居赀的清偿时间要长得多。由于种种原因给公家造成损失,因无力赔偿而居作者也是居债的重要来源。私人奴婢居作,则与秦百姓居赀赎债息息相关。除隶臣妾、城旦舂之司寇、司寇、隐官外,鬼薪白粲也很可能在居赀赎债之列。除在官府常规居作,居赀赎债者还承担了转运物资、修缮城塞、充当仆养、看守官府、传送文书、收集草料、驾取公船等劳役。秦居赀赎债的赎免方式包括以他人自替、捐除自身已有爵位、放弃应当继承之爵位等。百姓居赀赎债者大多是贫困且无爵位的平民,但出于现实因素的考量,有爵位者也可能选择居作。

[关键词]居赀赎债;来源;劳役;赎免;秦简

 

【法学教育研究】

高空抛物罪的教义学阐释及司法适用

——以《刑法修正案(十一)》与《高空抛物意见》为中心………………………陈俊秀()

[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一)》对高空抛物罪的增设,其目的在于强化对公共场所秩序法益的保护,以弥合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侵犯人身财产犯罪罪群体系上的处罚罅隙。高空抛物行为及其发生的场域复杂多样,应采取具体危险犯的判定模式,“情节严重”之标准要求足以引起公共场所周边不特定公众的紧张与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高空抛物罪的主观罪过仅限于故意,排除过失形式。在主观认识要素上要求行为人对抛掷物品的材质、密度等物理特性以及抛物之时空环境具有认识或认识可能性。为了避免社会治理“过度刑法化”,高空抛物罪的规制范围不宜过于扩张。高空抛物罪的增设势必会对刑法体系中的其他罪名产生竞合或交叉,有必要从解释论上予以衔接、融贯,构建高空抛物行为司法应对的系统方案,以实现罪责刑相适应。

[关键词]高空抛物罪;法教义学;《刑法修正案(十一)》;《高空抛物意见》

 

“多规合一”与国土空间规划法的模式转变………………………………………肖军(67)

[摘要]国家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作出了重大部署,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并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法律法规建设。“多规合一”改革对法律模式提出了具有宏大叙事能力、很好实现空间正义等要求,但现有的精简管理法、通则式程序法模式等不合适。形式和内质都满足“多规合一”要求的宏厚规范法模式是国土空间规划法的建构方向,它将同步发展规划权与程序、平衡各类规划间关系、丰富规划文本和建筑标准制度、统筹上中下空间规划等。应当在转变国土空间规划法模式过程中贯穿整体系统观念,克服立法传统、行政机关行为惯性等方面的障碍, 创造更多利益、实现更好的治理效能。

 

接受职业教育对降低技能错配发生率的影响………………………………………刘云波(77)

[摘要]基于2019年北京市信息技术和家政养老行业的技能调查数据测算出,被调查者中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工作错配更多表现为技能不足。进一步,利用多分类的逻辑斯特模型估计了学校教育类型和教育质量对技能错配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技能错配的发生率上与接受普通教育的劳动者没有显著的差异;学校教育质量对劳动者技能不足的发生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对降低技能不足发生率的积极效应,远高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提升对降低技能不足发生率的影响,但教育质量的这一调节作用在高等教育阶段未有体现。

[关键词]技能错配;职业教育;教育类型;教育质量

 

大学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内容研究——以教育部直属大学为例…………………………………………………………包万平(87)

[摘要]以教育部直属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研究范式,对学生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的大学内部治理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实际参与较多的是与其切身利益高度相关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而学生期望较高的是能够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决策与制度设计等。鉴于此,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内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建议大学拓展学生参与的内容,探索和实践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制定规章制度,扩展学生对大学具体治理事务的参与。

[关键词]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学生权利;教育部直属大学

 

【经济社会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机制…………………………………………陶霞飞(98)

[摘要]基于购房和定居的共时性决策假设,验证和控制了住房自有和定居意愿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并基于新迁移经济学和跨区域家庭生计策略理论,构建了递归双变量probit模型,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住房自有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流入地住房自有对定居意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以往相关研究都低估了住房自有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同时家庭收入、婚姻、家庭化流动、社会网络、居留时长、家乡经济权利、流动范围等都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有显著影响。实证结果证实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是一种家庭为本的“小农理性”决策,是在社会制度排斥之下综合家庭成员发展需求、家庭定居能力以及定居收益和成本的家庭空间安排,是一种跨区域的家庭生计策略。

[关键词]住房自有;定居意愿;家庭为本;小农理性;家庭生计策略

 

近年来乡村空间研究回顾……………………………………………………………林  (109)

[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回顾,依据不同学者对空间理论内涵的不同理解及由此形成的在乡村空间研究取向上的差异,把相关研究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乡村空间变迁的机制与逻辑的研究;二是多元视角下的乡村空间研究。这两种类型的研究涵盖了当前乡村空间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领域,可为认识和研究乡村空间治理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多元化视角。同时需要看到,现有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无法从整体上构建乡村空间变迁逻辑的解释框架、对相关中层理论缺乏提炼等问题,这对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乡村研究;空间转向;机制;述评

 

中国老年群体消费结构、需求特征和行为决策…………………………王少辉  李富有(119)

[摘要]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对城乡老年群体消费结构、需求特征及行为决策展开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城乡老年群体的收入与消费规模并不均衡,收入水平远低于消费水平;城乡老年群体的消费结构具备相似性,都集聚在衣着、居住、医疗保健;退休后老年群体的消费水平显著提升,且“代际收入”可能成为我国老年群体不存在“退休—消费”问题的关键原因。此外,学历水平、家庭支持都能促进老年群体消费水平的上升。

[关键词]老年群体消费;退休—消费;银发经济;消费结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