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w66-w66利来
利来w66-w66利来 > 学术交流 > 合作交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2020年9月9日,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2020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六层大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世界级城市群与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由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共同举办,市情调研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主任唐鑫研究员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奎研究员到会致辞和指导。来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主任曹广忠教授、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鲍鸥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绿色行政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吴守蓉教授、前线杂志社社会部副主任宋明晏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刘现伟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经济学院杨风寿教授、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黄建国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王开泳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王彦雨副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所长施昌奎研究员、智库建设与管理处袁振龙研究员、张琳萱同志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参加了本次年会活动。 

我院市情调研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主任唐鑫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本次学术年会的背景以及研讨主题,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定位是重大国家战略,建设目标是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内容是区域整体协同发展,重要衡量标准是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是世界级城市群的底色。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主题报告和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主任曹广忠教授从世界级城市群的职能演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进行了主题发言,认为世界级城市群表现为人口、经济密度高、经济体量大、发展水平高,对全球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影响大,城市群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突出。在生态文明时期,世界级城市群代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端梯度,更强调高端技术中心、金融中心、服务业中心的集聚,对全球优质资源和优秀人才的吸引,不局限于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更加强调生态环境和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

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鲍鸥研究员从工程技术与科学技术的比较和联系的视角,探讨自然资源对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以俄罗斯自然生产力研究委员会为例,在日俄战争背景下,俄罗斯科学团队为支持国家发展成立生产力委员会,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具有生命力、海洋资源、地下资源,宗旨是如何将自然资源变为生产力,使自然资源为国家服务。以三大自然资源分类,成立各种子学科,推进理论研究与科考相结合,打破学科与专业局限,推动政府和科学家、军工和民用等融合发展。无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还是打造科技强国,都要有战略危机感,要更加科学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全球竞争力。

北京林业大学绿色行政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吴守蓉教授以东京都市圈为例,提出了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思考。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有所不同,城市群包括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京都都市圈包含在一个更大的城市群范围内。“小日本大东京”表现出,日本国家或城市群具有十分强大的创新性和发达程度。日本城市群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经济腾飞阶段——开发新城;经济降速阶段——疏解性扩张;泡沫经济破裂阶段——多核分散、职住平衡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历了反公害运动,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东京都市圈更加强调在制造业、科技创新、轨道交通等高度发达的同时,更加强调连接,即人文交流、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森林的生态连接,更加强调轨道交通的硬连接和绿色资源等的软连接相结合,进而实现城市群的共生、包容和宜居发展。

前线杂志社社会部副主任宋明晏研究员以多元共治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为题进行了主题报告,认为京津冀城市群在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内部协调性弱、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生态环境存在脆弱性等问题。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整体谋划,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的联动机制,完善污染治理规划,明确和细化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生态环境共治。此外,还要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加强交通协同设计,在产业和交通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刘现伟研究员以协同推进城市群大生态圈建设为题进行了主题报告,认为世界级城市群是以经济、交通、人流物流、生态环保为关键因素实现协同发展。对于大国首都的北京而言,推进城市群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国家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提到极高地位,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必须极大改善。需要从国际视角研究首都城市群的生态环保、水资源、公园绿地建设等许多细节性问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施昌奎研究员以自然资源证券化为题进行了发言,认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可以从加强自然资源的产权保护入手,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属性,发挥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自然资源资产具有金融属性,借助金融市场加快自然资源资产交易通过融资来摆脱资金不足困境。推进自然资源证券化是在清晰界定产权的基础上,转变为金融产品进入市场,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改变传统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的粗放开发模式,减少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与污染浪费行为,依托有效的市场机制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序开发,推进资源集约利用、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经济学院杨风寿教授以城市群创新资源的优化整合为题进行了发言,认为从城市群发展历史来看,人口、工业、信息、创新是早期发展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工业、信息和创新逐渐成为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等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动脉”。在内循环背景下,核心问题是创新。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要加强创新资源的优化整合与顶层设计,如布局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创新。现阶段被“卡脖子”的原因有可能是早期顶层设计不合理,发展内核有偏颇。要实现内循环,需要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发展,构建具有创新链的全产业链。加强创新要素的优化整合,包括人、财、物以及制度、法律等,我们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应注重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力和基础学科能力,才能支撑应用科技的发展。创新不仅包括技术,也包括制度、文化、生态的创新。应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人才创新提供基本保障,从而全身心投入研究。技术创新比较急迫,其他创新则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孵化器。近几年国家从整体上谋划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城市群宜居建设,反过来又促进科技创新。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黄建国副教授认为,城市群是人类发展阶段的复杂现象。对世界级城市群的研究,要从定义、来源、种类、特点等方面加强理论梳理。结合现有典型的国内外成熟的城市群,研究其核心要素与发展动力、原因。此外,可以从文化、宗教、制度上的差异等视角深入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彦雨副研究员认为,大城市群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城市群相互之间的扶持、资源贡献、优化整合,能够提高各个城市的生存力。首都城市圈的建立需要有其自身特色和灵魂,加强城市群的优势互补,推进城市群的有效融合、有机互动。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圈,是其灵魂。围绕自身特色和灵魂加强城市群的规划设计,推动城市群内部的有机联动,加强风险防控和安全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王开泳副研究员以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背景下北京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为题进行了发言,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优化城市群的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定为三大格局,城市化、农业、生态。从整体来看,北京的空间格局比较明确,北京发展理念及其空间格局与全国其他地区有所区别,北京实现减量发展,适度缩小城市空间,与其他城市扩张式布局完全相反。而在有限空间内,如何实现发展最大化。以水定城、人口天花板等因素决定其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强化空间约束对贯彻生态发展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群的发展不再依赖于空间扩张,而是依赖于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划定生态红线,提高空间的生态产品能力是目前首都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要与首都生态圈建设实现和谐统一。

我院市情调研中心主任唐鑫研究员、副主任张佰瑞副研究员、何仁伟副研究员、刘小敏博士、田蕾博士、贾澎博士、赵雅萍博士、任超博士、侯昱薇博士后、副主任陆小成研究员等分别从市郊铁路与首都生态治理、京津冀城市群污染治理、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社会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绿色低碳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等角度进行了会议交流与互动。最后,唐鑫主任对本次学术年会进行了总结,并向与会专家约稿2021年市情研究论丛文章,并指出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以开放办基地的理念,加强与院内外兄弟单位的学术交流、课题合作,共同开展实地调研、项目攻关,多出高质量的智库成果,加强成果转化,共同推动首都高端智库建设。                            

 

   (北京市社科院市情调研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 陆小成、侯昱薇供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