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w66-w66利来
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老城重组

——北京社科院第56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城市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17年5月,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研究讨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指出,要推进实施老城重组。2017年6月,北京市市委蔡奇书记在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指出,坚持城市保护与有机更新相衔接,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为深入学习以上讲话精神,2017年6月28日下午3点,北京市社科院第56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在院610会议室顺利举行,主题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老城重组”。本次沙龙由北京社科院市情调研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举办,市情调研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同志主持,陆小成进行了主题报告。与会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

北京市本次规划不再提旧城改造,强调老城重组,充分体现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老城重组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摈弃旧城改造旧思维旧模式旧套路,推动空间重组,优化城市功能,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地方文化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旧城改造可能意味着对城市文化记忆的一拆了之

有的认为,旧城改造意味着大拆大建,沉淀几千年、几百年的城市历史记忆、文化古迹往往在追求经济利益至上的房地产开发中一拆了之。而复古、仿古、推倒重建的旧城改造往往无法找回老城记忆,旧城改造往往导致城市文化记忆不再。长期以来的“旧城改造”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面对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的矛盾与冲突,往往选择了前者,屈服于前者。旧城意味着落后,不合时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在传统的城镇化特别是土地城镇化道路上,旧城改造成为地方政府或开发商谋取更高经济回报的重要筹码。旧城改造对城市历史文化、城市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日趋严重。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局部改造轻全局统筹;重土地开发轻文化个性;重城市改造轻生态建设。在传统城市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旧城改造中更多重视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的增加,严重挤压了公共绿地,忽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轻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利于重构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空间。

老城重组意味着对城市文化底蕴的应有尊重

有的认为,老城重组意味着对历史底蕴、文化积累、文化财富的尊重和保护。老城的历史记忆感、文化归属感、生态宜居感,更多融入现存的老建筑、老街道、老住宅中,更多体现在原住民的文化交流和生活习俗中,更多融入城市主体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中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北京城市规划从旧城改造转向老城重组,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历史意识和文化尊重。北京的老城区凝聚着首都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肩负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职责和使命。在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用“老城”替代“旧城”,反映了北京构建首善之区,落实首都战略定位,在城市规划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上的深刻转变。北京市在老城重组中,摈弃传统的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模式,重视保护和保存重要的城市历史记忆。大栅栏地区保留上百条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胡同,堪称北京胡同“活化石”。特别是在繁华街巷里建起多个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微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和文化熏陶的重要场所。北京市在老城重组和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坚持留白建绿、拆违还绿,将休闲空间建设与景观打造、文化传承结合。北京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提升违章建筑的整治力度,大规模治违和背街小巷整治有效地恢复北京老城风貌,促进老城功能和环境提升。

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倡导老城重组

有的认为,老城重组需要摒弃传统的以旧城的旧思维、旧理念进行改造,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倡导和推进老城重组。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要以文化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重新整合老城重组与建设中的各种利益和资源,推进老城有机更新。二是坚持协调发展理念,重视尊重城市规律,尊重原住民利益诉求,尊重老城历史文化底蕴,强化新区建设与老城重组的协调互动,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四是坚持开放发展理念,要充分吸纳外部先进的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要素,重视城市交通互联互通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解决老城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五是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让城市居民共同参与老城重组中来,让群众共建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作为学术顾问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总结。

 

 

(市情调研中心 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供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