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来w66-w66利来
历史研究所
利来w66-w66利来 > 研究所 > 历史研究所 > 科研动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利来w66

 2016年6月8日下午,我院历史所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联合举办“北京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视界”学术论坛。本次论坛主题是研讨北京城市史、区域史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来自社科院近代史所政治史研究室、民国史研究室、史学理论研究室、社会文化史研究室的五位同志以及历史所部分人员参加,王建伟副研究员主持。

    近代史所社会史研究室副主任唐仕春首先介绍了区域史研究领域的几个理论热点,如区域史、地方史与整体史的关系,区域如何重构,区域如何划分等。他认为,区域史既是对整体史宏达叙事的补充,同时又要有自身的理论架构,区域史可以发现更多的地方历史脉络,有其重要的贡献与价值,并非作为国家史的附庸而存在。以区域史研究为手段,整体史研究为目标的重构性研究方兴未艾。

    刘仲华副所长以自身研究的心路历程为例,指出区域史研究的意义在于弥补整体史研究的缺憾,其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更能呈现历史学研究的复杂性与真实性。同时,不应过于纠缠一些概念与命题,不应将区域史与国家史置于一种对立关系框架中。近代史所民国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在全着重论述了区域如何成为一个研究单位。他认为,以今天的行政区划为范围研究历史时期的状况很不可取,毕竟行政区划在不断变动。划分区域需要注重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等。区域史视角的引入提供了以往整体史研究中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丰富了历史研究的现场感。李在全还对北京城市史研究如何继续深入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所王建伟阐述了北京城市本身所蕴含的复杂性以及异质性,正是这种特征为北京城市史研究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学术增长空间。在国内城市横向对比方面,目前北京研究与上海研究在规模与声势上还有差距,但从现有趋势判断,北京城市史研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赶超之势,假以时日,北京研究的学术水准将会匹配这座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孙冬虎研究员指出了历史地理与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异同点,一方面是时间纬度之轴,另一方面是空间的横向扩展。他认为北京城市史研究需要冲破囿于城墙之内的偏狭意识,应对郊区、邻近区域予以更多关注,尤其是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地缘关系,从更大的区域视角审视城市本身的变动。

    来自文化所的季剑青与陈玲玲两位研究员从文学与历史的双重角度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心得。季剑青重点阐释了区域并非一个自明的概念,要超越地理意义上的区域划分,从社会史、经济史、文化认同的纬度重新认识,他强调了地域文化认同对区域史构建的重要意义,要注重区域内部中心的升降以及中心与边缘关系的互动,并分析了区域史与国家史的复杂关系。陈玲玲从人物、机构、事件等重要因素出发,介绍了沦陷时期北京城市历史的多维面相。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解释体系之外,仍有其他线索贯穿在沦陷时期历史的始终,而这往往被有意或无意被遮蔽。近代史所李俊领副研究员认为目前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两种范式分别是上下分层的国家与社会和左右分割的制度与生活。制度代表着国家权力,生活昭示了民众权利。

    郑永华研究员、章永俊研究员、靳宝副研究员分别围绕北京城市史研究中中央意识与地方意识、国家与社会、整体与局部等相互关系进行了阐释。他们各自发言虽然侧重点虽有相同,但表达了一个共识,即北京城市史研究必须兼顾多重维度、必须走出单一视角、必须呈现城市内部的丰富性甚至矛盾性。

    整个讨论持续三个小时。王建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是历史所加强与国内专业学术机构横向联系的重要环节,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作为国内近代史研究的国家级学术平台,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历史所今后将更多开展走出去的活动,主动应对新形势,将我们的成果更多的推向社会,进一步强化我院在北京城市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历史所供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