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2023年学术年会暨市情研究所10月份专题研讨会在我院举行。本次会议主题是“首都高质量发展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研究”,由市情研究所所长陆小成研究员主持,市情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主任唐鑫致辞。本次会议邀请清华大学吴金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宋迎昌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马小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高菠阳教授、天津社会科学院王会芝研究员等5位专家作主题发言。来自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臧红印研究员、我院综治所所长袁振龙研究员、城市所倪维秋研究员、经济所王德利研究员以及市情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全体研究人员等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和专题研讨会。
市情所所长陆小成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主题及其背景。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和现阶段中国的发展需要,提出的一个全新发展理念,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为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坚实基础。近年来,首都北京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为抓手,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北京超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了一条减量提质、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前,首都高质量发展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阶段,下一步还存在哪些难题?如何推进与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宋迎昌研究员以“北京市都市圈发展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为主题进行发言。宋迎昌研究员指出,都市圈经济功能的界定是以高端产业(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为标志,高端产业是现代化都市圈的标配产业,而城市群形成的标准是以至少3个彼此邻接的都市圈为城市群形成的判别依据,2个为双城都市圈,1个为单中心的都市圈。京津双城都市圈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目前,京津双城都市圈发展还存在人口聚集密度不高,高端产业发展不足,空间结构不合理,缺乏众多中小城市支撑,核心城市带动力不强等难题。下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主轴线,激发第三、甚至第四都市圈形成,在京津发展主轴线上培育廊坊、武清等城市,进一步推动京津协同发展和产业升级。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高菠阳教授以“讲演题目:国际乡村发展:现状、模式与经验”为主题进行发言。高菠阳教授认为,在当今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乡村依然承载了全球超四成的人口,并承担着为全球七十多亿人提供粮食、农产品等生存资本的重要责任,乡村地区在利用自然资本供养人口的同时还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四化”同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明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农产品品牌。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交通网络建设,改善乡村的供水和供电设施。推进乡村教育发展和技能培训,注重农村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建设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农村智能物联网。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采用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的技术和方法,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加强乡村治理和社会管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和乡村社会组织。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推动旅游业发展,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研究员以“京津冀打造绿色低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思考”为主题进行发言。王会芝研究员认为,京津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加快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化解工作。能源结构加快清洁低碳转型。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16.3万余家、三地农村及城镇地区散煤清洁能源改造近1580万户,基本实现全域无煤化,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新阶段,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应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加强三省市产业链协同,打造京津冀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京津冀协同开展能源革命。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增强区域协同创新应用能力,完善京津冀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巩固提升绿色碳汇能力,构筑蓝色生态屏障等。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市情研究中心主任马小红教授以“首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人口形势”为主题进行发言。马小红教授认为,北京高质量发展取得好成绩,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快速增长转化为稳中有降,区域人口分布趋向均衡,北京人口受教育年限快速增长,稳居全国首位,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化。目前,北京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为,区域人口均衡尚未达到目标,各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北京率先进入老年型社会,流动人口缓解了老龄化,但少子问题严重,超低生育水平持续多年,育龄妇女数量大幅下降,低生育态势难以扭转,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未来推动首都人口高质量发展,应注重人口均衡发展中的疏解与吸引人才的关系;注重高素质人才与一般服务业人员的依赖关系;注重少子化和老龄化的辩证关系问题;注重户籍制度的双刃剑问题等。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长聘教授、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教授以“日本产业集群及其启示”为主题进行发言,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集群发展的未来畅想。吴金希教授研究指出,日本高度重视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发展,有4个科技集群上榜:东京-横滨蝉联全球科技集群榜首,名古屋和东京-横滨的科技强度排名分别为第11位与第18位。日本创新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技术研发机构为核心,以中小型技术企业为主体,以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为枢纽,以国家立法为保障,以高层次人才培育为创新之源等。比较和借鉴日本产业集群发展,应高度重视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集群发展,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培育与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营商环境,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创新型科技企业集群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最后,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提问与交流互动。重点就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重要领域、京津冀产业合作、协同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发展、世界级城市群空间优化等内容进行了深度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丰富,应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更大尺度进行考量,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等五位一体的多领域的高质量与协同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北京与津冀周边地区的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应突出“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五子”协同、形成叠加效应;应发挥首都北京的科技与人才优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好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等要素资源,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上新台阶。